枣博小课堂 | 三分钟学会两个文博小知识:玉器、玉琮
发布时间:2023-05-24
——名词解释——
来源:《中国考古学大辞典》王巍著
# 玉器 #
亦称“玉雕”。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玉制器物。包括工具、装饰品、日用器皿、陈设品、礼仪用品、祭器等。古代玉器主要包括角闪石和辉石两种,前者为软玉,后者为硬玉。古代所见玉器多为软玉,但一般讲“美石为玉”,蛇纹石等一些角闪石以外的材质制作的器物也称为玉器。玉器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,新石器时代多有发现,尤其以良渚文化、红山文化、齐家文化为多。红山文化的玉器多为礼仪用具或简单饰品,良渚文化常见玉璧、玉琮和玉钺。二里头文化开始出现大型玉器,如玉刀、牙璋等。商代晚期玉器发现较多,包括礼器、仪仗、工具生活用具、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并出现了仿青铜器的玉器如簋等。动物、人物形玉器超过几何形玉器的数量,有了大量圆雕作品。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,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。玉器在古代除了装饰功能外还有礼器的功能,西周以降曾被赋予道德和文化的功能,这是中国玉器有别于其他文化圈玉器的主要特征。
# 玉琮 #
古代玉器的一种形制。“六瑞”之一。一般为四方柱形,中空作圆筒状,外围呈若干节,每节多饰以人面或兽面纹;亦有内外俱圆者,较少见。据《周礼·大宗伯》中“苍璧礼天,黄琮礼地”之说,一般认为玉琮是祭地之器,同时反映了古人“天圆地方”的朴素观念。考古发现的早期玉琮,大量出现于良渚文化、石峡文化、陶寺文化及齐家文化等。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为发达,有高达12节者,反山遗址M12中出土者则重达6.5千克。商周时期的玉琮数量减少,形体偏小。多素面。至汉代及以后则少见。宋代以降又出现供赏玩用的仿古玉琮,然已失其为礼器之本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