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社教 > 馆校合作
枣博研学 | “课桌上的博物馆”走进枣庄市实验学校
发布时间:2023-11-03

       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让更多的少年儿童近距离认识历史、感受历史,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、历史观、民族观、文化观,由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、枣庄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办,枣庄市实验学校、枣庄市博物馆承办的“课桌上的博物馆”进校园活动于11月2日走进了枣庄市实验学校,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机会。

       2014年6月,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,枣庄市也因此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。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是完成大运河人工化的标志性河段,在中国现代国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       在报告厅,枣庄市博物馆副馆长、研究馆员尹秀娇给五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历史课”,从大运河为什么要申遗、大运河申遗的艰难历程、保护传承弘扬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三个方面为同学们讲授了《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申遗概述》,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大运河的文化内涵,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、自豪感和保护历史文化的责任感。
       文物是文化的遗产,更是历史的见证。历经千百年岁月侵蚀,有些文物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模样,但是文物修复师们可以通过精心修复赋予它们再生的力量,让它们焕发新春。
       在四年级6班,社教老师带同学们“走”进了文物修复现场。“破损的土陶器是通过拆解、黏接、补胚、打磨、上色、抛光等工序,再将它的历史原貌更好地呈现给大家”,同学们完全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,在社教老师讲解文物修复流程时就纷纷戴上手套,摇身一变成为“小小文物修复师”。
       在老师的示范和耐心指导下开始整理碎片、胶带固定、胶水粘和、石膏修缮、砂纸打磨,对陶器(复制品)进行修复。修复工作并不容易,同学们汗流浃背,“太难了”“我不会做”“这里应该怎么弄”的讨论声此起彼伏。好在大家没有放弃,每一位同学都将残缺的碎片修复成了完整的样子,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细心程度,也增强了他们对文博工作的热爱,有不少同学表示长大后要成为一位真正的文物工作者呢!
       在一年级15班,社教老师把博物馆“搬”到教室里,为同学们带来一堂精彩纷呈的文物卡纸涂色课,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历史和文物的魅力。这节课在《铜趣知多少》、《石头画中画》两个馆藏文物社教动画中拉开序幕,同学们专心致志地观看,对文物的兴趣逐渐提升。一段开堂热场后,社教老师切入正题,结合图片,向大家介绍了中陈郝瓷窑及代表性瓷品,一件件造型雅致、巧夺天工的瓷器,看得同学们目瞪口呆,纷纷踊跃提问,现场气氛活泼、热烈。
       最后便是活动的重头戏——“巧手绘瓷瓶”环节,拿到卡纸和彩笔后,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将一个个空白的瓷瓶卡纸涂上喜欢的颜色,绘制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“瓷瓶”,这些”瓷瓶”有的颜色鲜艳、有的图案生动、有的搞怪可爱......正如他们色彩斑斓的童年。
       “课桌上的博物馆”进校园活动,拉近了博物馆与学生的距离,增强了中小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程度。枣庄市博物馆以主题讲座、社教课程等多种方式,让更多的少年儿童走近文物、走近历史,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。截止10月底,枣庄市博物馆已开展社教活动80余次。下一步,枣庄市博物馆将继续深挖馆藏资源,结合地域文化和中小学生特点,进一步丰富创新社教活动的形式和内容,不断推进博物馆资源和学校教育深度衔接融合,让博物馆更好地成为青少年教育的“第二课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