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清廉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古人常托物言志、借物明理,以示对廉洁修身的不懈追求。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尚廉之风在时代的洗礼中历久弥新,植根于人心中,也渗透在文物上。让我们一起走进富有枣庄地方特色的文物集萃,从中感受廉洁文化的价值和力量,传递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。
在古人看来,孝为德之本,以孝治天下,移孝于忠,忠者必廉。 孝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廉政资源,善事父母、不辱其亲的孝道能产生清廉为官的道德意识、责任担当与行为定力。汉武帝实行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之后,把《孝经》中提出的“以孝治天下”用于政治实践中,推崇“举孝廉”的人才观,推荐孝敬父母和清正廉洁的人做官,对中国的道德文化和政治文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汉延光三年胡汉战争画像石
“延光三年”题记胡汉战争画像石,1982年出土于枣庄市市中区,现收藏于枣庄市博物馆。长2.11米,高0.21米,厚0.32米。画像石右侧为平面浅浮雕的胡汉战争图案。左侧峰峦叠嶂,山坳中藏匿着胡人士兵,仅露出头部和上半身。山前一个胡人和汉人手持兵器正在打斗。胡人身材粗矮,头部较大,眼眶深凹、鼻梁高挺,头戴尖顶帽,身穿短衣。两座重檐式建筑分刻在画面中部,檐下挂满胡人的头颅,一人手持兵器单膝跪在中间。左边建筑两侧有五个胡人士兵,手持弓箭似为攻打。画面最右侧汉人士兵正在行军,三名步兵手持弓箭,一名骑兵端坐马上,手举武器,战马低头急行。汉人士兵均怒目圆睁,表情严肃,头戴圆帽,着短衣。画面外伸出一半武器,表明后面还有大队人马。周饰单线框。
画像石左侧为隶书题记,题文14列,每列题文字数不同,每字高约10-15毫米左右,约140字。整体单刀刻成,线条简洁均匀,笔画苍劲有力。现录铭文并考释如下:
延光二年十一月十四日朱作纪失母以
延光三年二月廿五日葬弟四人□□
□□君安国宇晟得旡知祖
□建藏堂司室□□大倉□
□□□奉□□季公□□□
□□水□具□□伯仁少陽□□
□塚□取五百複往無□思王
忍□□□□恕元□關八□
永□廿五□□□□錢二千司室成
□人中分爲錢三萬五千□
□□□□月十八日除唯諸卒
史□□□願母贱阁寿君天
敬此中人馬有四者皆食
□□□□□□□
题记内容记载了朱作纪母亲过世,兄弟四人用时四个多月时间,花费大量钱财为其修建墓室,期盼母亲在另一个世界无灾无难,衣食用度无缺。
自汉武帝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之后,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儒术的独尊,儒家的思想也就成了人们奉行的准则。《论语·为政》中强调,对待父母应该“生事之以礼,死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”,《礼记·祭统》中讲到:“忠臣以事其君,孝子以事其亲,其本一也。上则顺于鬼神,外则顺于君长,内则以孝于亲。如此之谓备。唯贤者能备。”汉代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对孝道与丧礼的高度重视,其思想根源便正在于此。汉代画像作为厚葬之风的产物,体现孝道思想既是其最本质的内容,又是其最重要的形式。
一人不廉,全家不圆。党员干部应自觉运用孝德文化的道德内涵来加强官德修养,积极传承、提炼、升华、转化孝廉文化,坚持以廉为荣,以廉保孝,自觉按党章党规党纪办事,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,约束自己,不能超越党纪条规的“警戒线”,不能触碰宪法法律的“高压线”,这也是维护美满家庭、孝敬父母的最好方式。
文物是中华文明的亲历者、见证者、幸存者,包含着中华文化传承的密码。这些内涵丰富的文物,寄托着古人高洁的精神追求。通过以物说廉,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崇廉尚廉的历史传承,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文化氛围。